贝斯特bst2222_贝斯特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返回栏目

xwzx.png

合同能源管理:大事业需要新思路——转载《中华工商时报》

日前,贝斯特低碳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家由专门从事合同能源管理(EMC)的企业集团投资设立的以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为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共同为研究院揭牌。
    国务院讨论“最小的行业”
     2010年3月17日,两会闭幕后仅仅过了三天,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这次会议中,除确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的分工事项之外,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由于“合同能源管理”这个概念对很多人来说还非常陌生,而且到2009年时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的产值不过区区200多亿。有人戏称,这是国务院讨论的“最小的行业”的问题。
     但是,对于业内人士和关注合同能源管理行业的国内外专家而言,总理亲自过问合同能源管理的问题却是非同小可。特别是在那次会议之后,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四部委《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将采取资金补贴、税收、会计和金融四方面措施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发展。《意见》同时明确,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使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我国研究节能减排技术领域的泰斗倪维斗对国家的决定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位专家认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是为落实国家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所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必须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最现实、最有效的产业发展方向。作为中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龙头企业的贝斯特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作涛及其团队伙伴们在得知国家的有关决定后,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公司总经理王坚军对记者说,搞了几年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最难的问题就是怎么向有关政府部门和客户解释自己干的是件什么样的事情。如今,总理发话支持,国家给出“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这样的定位,真有一种豁然开朗、心明眼亮的爽快。
    相当于“三个三峡”的产业
    合同能源管理最早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中国仅仅几年时间。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通俗的说,合同能源管理就是节能服务公司以承诺节能项目的节能效益、或承包整体能源费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这种方式不需要客户花一分钱投资,却能够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并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而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后,将通过与客户分享节能项目的收益获取利润。
    以贝斯特公司按EMC方式在湖北当阳以及沙河建成投产的余热发电项目为例,此类项目均是与能耗企业签订了合同,完全由贝斯特公司(节能服务企业)投资,利用客户(能耗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气余热,设计并建设起余热发电站。电站由贝斯特公司负责管理运营,发出的电“并网不上网”,参考国电价格,以优惠的价格供客户使用。如此,一方面节能服务企业能够通过发电、“卖电”,按合同约定得到收益。另一方面,客户在减排、节能两方面达到预期目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显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无论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合同当事双方企业,都有利可图,完全是一种多赢结果,是最优化的节能减排方案。
    说到“有利可图”,合同能源管理的盈利空间有多大?有这样几笔账可以算一算:
    其一,中国是世界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钢铁、冶金、玻璃、水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居世界前列。为保障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单位GDP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的市场需求极大。
    其二,通过回收利用高耗能行业的余热资源,将余热余压转化为电能,大大降低耗能企业的成本。
    其三,由于在某些行业中的余热发电技术相对成熟,建一座装机容量1.5MW的电站不到一年即可投产发电,并随即获取收益。
    其四,在实行“碳排放交换”的情况下,耗能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可以通过出售碳排放“指标”再次获得回报。
    据悉,贝斯特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仅仅三年,已建成的余热电站9座,在建项目10个,还有10余个意向项目。从目前来看,其投产项目毫无例外均是盈利的。而其服务的客户通过降低成本,普遍提高了企业利润,并以节能减排的成绩获得了更多收益。
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对于节能服务产业的估算,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市场总规模大约4000亿。业内人士则称,如果在现有高耗能产业中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广泛采用余热发电技术,所发电量估计相当于“三个三峡”。“三个三峡”,这将是多么巨大而诱人的未来发展空间。
    发展的瓶颈
    据了解,目前,我国余热发电技术研究还处于逐步完善、日趋成熟、快速发展的阶段,水泥、玻璃、钢铁、冶金、化工等多个领域还有很多基础科研问题和技术应用攻关问题需要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实践。因此,以余热发电为低碳技术研究的切入点既有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科研需求,又有广泛成果应用的社会需求。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够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据悉,新近成立的贝斯特低碳技术研究院整合了贝斯特公司的研发力量,为企业科技研发提供了新的平台。这一技术团队核心成员主要来自发电行业,并均有丰富的发电行业技术工作从业经验,也是我国较早一批从事余热发电行业技术研发工作的人员。目前,该研究院拥有余热发电业务环节四大核心技术,即余热资源分析处理技术、取热及烟风系统技术、热力系统优化设计技术、关键装备技术。这些核心技术均是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然而,在合同能源管理以及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领域,仍有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存在,形成了影响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瓶颈。以资金为例,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是由节能服务企业事先投资,项目建成后再与客户“分账”,资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给节能服务企业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再比如,余热发电项目针对的客户不同,建成的发电厂类型差别很大,如何进行规范化管理也是一个考验。此外,节能服务企业利用余热发电,确实为客户节省了大量的用电量,却不免动了地方供电企业的“奶酪”。这种与垄断行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常常使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谈判过程十分艰难。显然,为了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让合同能源管理这一“节能、环保、共赢”的、极具潜力的行业加快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全社会用一种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去给予支持。
摘自 《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第5303期 今日八版 国内刊号:CN11—0168 国内发行:1—146